行业动态
NEWS
面板跌价 迫使背光模块材料下降
剖析现阶段的面板成本结构,背光模块仍是单价最高的一项关键零组件。以Monitor及Notebook等IT用面板来说,背光模块占整体材料成本的20%以上,而大尺寸TV面板的比重更超过30%。属于背光模块内单价最高的材料光学膜,无疑也成为急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面板厂cost down的首要目标。对于低价光学膜需求的上升,也造就了规模较小、技术力稍弱、但具备成本优势的厂商,一个可进入的市场机会。
美、日厂商向来为光学膜产品的领导者,无论技术面或市场面,3M、GE、Keiwa以及Kitomo等公司几乎掌握了大部分的资源以及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厂商陆续加入后,整体的竞争态势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在韩国的部分,有SKC、MNTech与LPL同集团内LGE的崛起。而台湾方面,则有以生产增光片为主的迎辉科技、嘉威光电和扩散片制造商宣茂科技、华宏新科以及长兴科技等厂商的进入。
改良背光架构 带来成本优势
为了降低背光模块的成本,部分厂商从架构上的改变着手。传统的背光模块是由各一片的DBEF、BEF以及扩散片所组成的,而新架构的作法包括了以一片上扩散片取代成本较高的DBEF,或者是直接以三片扩散片的方式完全替换掉增光片的使用。这些新的架构虽然直接造成面板亮度的衰减,但因为有助于成本的大幅下降,仍然受到许多面板厂的重视与导入。
除了根本架构上的改变外,光学膜厂商本身也透过技术上的整合,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来吸引面板厂的使用。举例来说,增光片领导厂商3M就推出整合自家BEF与DBEF技术的产品,在不影响TV等相关应用产品所重视的亮度的前提之下,减少一片光学膜的使用,直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除了整合本身的产品技术外,扩散片与增光片厂商在新产品的相互角力也很明显,双方争相推出多功能的光学膜,试图跨入对方既有的市场中。例如增光片厂商将扩散片功能涵盖到自家的商品中,或者反过来,具备增光效果的扩散片也同样在扩散片厂商的开发下,出现在市场上。两者的目的不外乎是以接近原有效果表现为诉求,将光学膜使用量的具体减少,做为推广给下游的客户的主要卖点。预期这样技术、功能上的整合,在光学膜产品上还会继续发酵,对于成本的降低也会越来越明显。
面板厂积极导入 协助光学膜厂商拓销
不同于过去对于CCFL及偏光板等关键零组件的投资整合,除了CMO以取得15%股权的方式,正式入主台湾扩散片厂商宣茂科技外,大多数的TFT制造商并没有直接挹注资金,扶植集团内光学膜厂商的动作。虽然在具体的行动上比较保守,不过面板厂对于来自新兴光学膜厂商的产品,却明显采取积极开放的导入态度,只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未来自然有机会成为供应炼中的一员。目前来看,迎辉科技的Monitor增光片已经供货给AUO与CMO,并用于主流尺寸产品的生产中。而嘉威光电也成功成为BOE以及SVA的增光片供货商。
专利权的牵制与障碍
在新兴光学膜厂商正准备蓬勃发展之时,专利权的问题可能成为他们开拓市场的一项隐忧。美、日厂商拜较早进入市场的优势,目前仍掌握大多数光学膜的关键技术,虽然部分已经过了专利的期限,但由于种类多、范围广,新进者除了容易受到牵制之外,也可能间接影响到面板厂采用的意愿。开发新的技术就是厂商一个不受专利束缚的好方法,例如增光片厂商迎辉科技,就自行研发出连续弯曲结构的增光片。由于不同于3M所拥有的连续直线结构,自然少掉了专利权与诉讼的问题,也免除了客户在导入上的疑虑。
竞争激烈 光学膜价格将持续下跌
TFT-LCD的需求自07Q2起逐渐复苏,加上面板厂陆续完成新材料的承认以及光学膜厂商产能的建制完成,估计来自这些光学膜新兴厂商的产品会从07Q3起开始放量。在供给持续增加下,光学膜厂商势必将透过更优惠的价格来开拓市场,进一步导入原来为美、日厂商盘踞已久的供应炼之中。预料今年下半年,光学膜相关材料应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跌幅。
Sales Service Line:
+86-0755-82127888
Technical Support line:
+86-0755-82127938
Complaint line:
+86-0755-8212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