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NEWS
由于12英寸生产线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持续地高强度地投资,其市场、产品、技术来源,包括管理人才、产业链配套等都有其独特的规律,相对风险很大,在中国大陆现有条件下短期内赢利的可能性小。因此,投资12英寸线需要慎之又慎。
全球芯片制造业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兼并重组的震荡时期,尤其是在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方面更是消息满天飞。曾经雄心勃勃的印度原先宣布投资30亿美元的SemIndia和另一家韩国投资的代工厂计划可能暂时中止。由于存储器市场景气减弱,我国台湾最近也传来修正原先12英寸的建厂目标的消息。但这一消息传出之后不久,近日又有消息说,台积电(TSMC)和另外两家芯片生产商为了扩展市场,将投资约147亿美元新建5个12英寸晶圆制造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大陆在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方面,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全面考量,慎重决策。
全球芯片制造业趋向两极分化
由于工艺技术逐步逼近摩尔定律的极限,以及工艺的研发费用呈火箭式上升,导致欧洲、美国的许多IDM数几家有足够实力的IDM(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如意法半导体、飞思卡尔、恩智浦、LSI及德州仪器|仪表等纷纷领先执行轻晶圆厂(fab-lite)策略,也即出售原有的芯片厂或者不再兴建新的先进技术芯片厂,而转向与代工企业合作。近期比较保守的日本半导体业也别无选择,在走同样的道路,如索尼以8.6亿美元出售制造Playstation的芯片厂给东芝,日立将在新加坡的8英寸生产线转让给特许半导体公司,以及日本三菱收购瑞萨的芯片厂等。
总之,全球芯片制造业的走向更趋两级化,除了英特尔、三星、东芝及海力士等少企业继续投资扩充产能之外,其他都比较保守。雄心勃勃大上12英寸存储器线的几个我国台湾企业已有所调整。而且现在的趋势是都采用超级大厂(megafab)的模式,即月产12英寸15万片-20万片,每条生产线投资在70亿-80亿美元。
至2008年底,估计全球12英寸生产线包括在建的约有70条,其中美国18条;日本16条;我国台湾地区19条;韩国9条;欧洲4条及中国大陆3条。
产业链向中国大陆转移将继续
众所周知,中国有全球最大的IC市场。从产业链转移角度分析,欧洲及美国只有很少的可能再建新厂,半导体制造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转移是大势所趋。
对亚洲地区逐一做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半导体业面临成本太高、模式陈旧等困境;中国台湾半导体业虽然增长,但是受市场、人力成本、电力及地震等客观条件限制,其建厂的比较优势不如从前;韩国的三星及海力士公司在存储器领域的气势非凡,仍处于上升态势;其他如印度、越南等地的大产业环境尚欠火候。因此,全球每年有约500亿美元的半导体投资,对于中国大陆是个极好的机遇。韩国海力士在无锡建存储器厂以及英特尔公司能选择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兴建12英寸芯片厂就是最好的证明,IC产业链向中国大陆转移仍将继续。
谨慎对待12英寸晶圆制造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陆的12英寸制造有不断升温的趋势,对此,应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分析。
Sales Service Line:
+86-0755-82127888
Technical Support line:
+86-0755-82127938
Complaint line:
+86-0755-8212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