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NEWS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电子元件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技术进步取得成效,片式元件已成为主流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现在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品种基本配套的行业体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元件产业不断做强
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全国电子元件产量由1978年的21.3亿只,增加到1987年的134.77亿只,10年间增长了5倍。1984年,为了发展民族彩电工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引进彩电生产线的基础上,我国政府作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为彩电配套而引进的电子元件生产线共286条,它们的建成投产,不仅改变了我国主要依靠进口散件组装彩电的状况,而且使彩电元件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子元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同步提高,基本满足了整机配套的要求。
199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到突出位置,特别强调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中心,大力加强微电子技术(包括片式元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的发展。1986年,电子元件行业开始引进片式阻容元件生产线,到1998年年底,我国片式元件的门类已扩大到电阻、电位器、陶瓷电容器、钽电容器、电感器和压电晶体器件,产量已超过300亿只,为全面推广表面贴装技术(SMT)作出了贡献。
微电子和基础产品行业“八五”发展战略提出:微电子与基础产品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出口不但能为国家创汇,更主要的是能促进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1979年前,电子元件已有少量产品出口,1988年,电子元件出口额已达7939.45万美元。为扩大国际市场,电子元器件出口规划提出要在上海、天津、东莞、深圳建设四大元件出口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电子元器件列入国务院确定的21类出口重点产品之一,成为重要的出口机电产品,并陆续批准一批出口基地企业和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得到了国家的支持。1997年,电子元件出口额已达53.54亿美元。
在机电部授权下,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从1988年开始了电子元件百强排序工作。1998年,第12届电子元件百强销售收入已达到246.8亿元,占当年电子元件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1.3%,百强企业规模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电子元件行业的支柱。
2003年,信息产业部明确提出实施电子强国战略,加快中国由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向世界电子信息强国转变,作为新世纪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任务。同时,把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作为近期工作的切入点,并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意见》。到2005年,被认定的电子元件产业园共有7个,其销售收入363亿元,约占当年全国电子元件行业总销售收入的7.7%。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30年来,中国电子元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电子元件总产量已由1978年的21.3亿只增长到9906.36亿只,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0%,30年来增长了464倍,其中,电容器、电阻器、电子变压器、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电声器件、微特电机、印制电路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电子元件销售收入跃居电子信息产业第二位,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2007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销售收入已由1998年的711.19亿元增长到8584.64亿元,10年来增长了12倍。2007年,电子元件行业实现利税496.19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59倍。
电子元件属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2007年全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79家,从业人员已达213万人,约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数的31.5%。
新材料是电子元件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在新材料领域选择功能陶瓷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以片式电子陶瓷元件为目标,在高性能瓷料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稀土永磁体材料的自主研究和应用开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项目上取得了产业化成果,标志着我国元件行业在前沿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为满足以彩电为代表的视像设备和以手机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对片式元件的需求,近20年来,片式元件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大量生产片式元件,对中国片式元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的资料表明:占电子元件总量92.82%的阻容元件,其片式化率已达到85.98%。
电子元件行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在一些企业中广泛使用并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元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水平,还实现了精准、高效生产。电子元件行业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国内一些企业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工作,开发了许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元件行业在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等已在一些大企业推广。
国际合作是成功关键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电子元件行业加大了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力度,开拓了海外市场,还有效地带动了电子元件产量的增长,促进了电子元件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大大提高了电子元件行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视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档次是元件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出口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产品出口、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实现跨国经营是元件企业今后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和发展我国电子元件的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是元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时,认真协调整机和元件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在安排建设和技改项目时,要考虑元件项目建设的周期,予以优先安排;在配套改革上,要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抓紧整机和元件的国产化工作。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和原材料是发展电子元件工业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没有高质量的电子材料,电子元件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除了在电子工业内部统一协调发展外,还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为电子元件提供技术装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磁性材料生产线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我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跻身国际市场并取得领先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
此外,元件企业也发挥了熟悉工艺、熟悉使用要求的自身优势,自主开发、设计、制造了一批先进的、适用的、自动化的专用设备。
当前,先进的、高效的电子专用设备和新型电子功能材料仍然是制约电子元件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做好规划、协调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全球竞争依然激烈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世界电子元件产品市场上,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以品牌的知名度、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以及大量的专利占有率,操纵市场走向,占领高端市场。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我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世界上知名电子元件企业进入我国电子元件市场。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改善我国电子元件的产品结构,提升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对我国形成电子元件自主创新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化自身竞争力:
1.重视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研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建设电子元件强国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必须适时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总结有益的经验,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2.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活动需要坚持长期投入足够的研发经费,按照国际惯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少于5%则无法继续发展,这应该也是对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的要求。
3.重视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电子元件行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根本是要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也很必要。
此外,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电子元件行业作为较大的工业门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废弃电子信息产品中部分电子元件所携带的铅、汞、六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必将带来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世界各国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保护壁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实际上作为生产企业而言,节能环保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环节,要做好污染控制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按照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做好监管工作;要抓紧研制和生产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换代产品。
Sales Service Line:
+86-0755-82127888
Technical Support line:
+86-0755-82127938
Complaint line:
+86-0755-82127989